

陈伟华正在给金银花锄草
本网记者在陈伟华金银花种植“发祥地”现场采访
6月15日,海拔1300多米的麻塘山乡横排村的天似乎比别处亮得更早一些,不到凌晨5点30分的样子,陈伟华家的堂屋门轻微地“哐当”一声响,他背着锄头出门了。
今天早晨,陈伟华要到老屋附近的银花地里去锄草。在劳作的日子里,他总是起得很早,一如今天。窄窄的机耕便道两旁,是宽宽的银花地,一丘一丘的,都是辛勤开垦出的梯土,看上去就是一副立体的图画。含苞的金银花,沐浴着曙光里的露气,绿意葱茏,生机盎然。
陈伟华老屋前的一片三分地,是他家金银花种植的“发祥地”,土质深厚、含沙。可就是这样的好地,由于当地霜降期太长,之前却种不出什么好庄稼,正如“麻塘山田大丘,三年两不收;三年有两收,狗都不吃粥。”26年前的1987年,陈伟华在这块种不出什么好庄稼的地里栽上了金银花,也就撒下了脱贫致富的梦想种子。
有着宽大锄口的锄头在陈伟华强壮手臂的摆动下,利索地在花株之间不断划动,所过之处,杂草根朝天,土壤松而平。在一棵主茎足有拳头般粗的金银花前,陈伟华告诉我们:这是唯一的一株一代银花了,今年足足26岁,花株覆盖地面的面积比“团箕”还大,湿花累计产值超过1500元,和自己感情很深!
说起金银花,陈伟华总是心存感激。26年来,陈伟华从单纯的种植到苗木培植,再到烘干初加工,样样都没离开金银花。“是金银花让我撑起了这个家,并让我的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!”陈伟华说。依靠金银花,陈伟华上世纪90年代初盖起了新楼,后来新楼旧了,他又到交通更为方便的村中心盖了一座新楼,新楼今年刚刚“进火”,楼里建起了环保灶,自来水、卫星电视、宽带上网样样齐全,层层有卫生间……两个女儿也都是大学生,生活其乐融融,十分惬意。
说话间,太阳就上山了,把横排村漫山遍野的金银花照射得流光溢彩,像陈伟华一样侍弄着金银花地的“花农”很多。尽管金银花价格相比高峰期下降了,但只要能卖钱,“花农”们就都十分乐意地精心种植。陈伟华今年的金银花种植面积是10亩,他和妻子坚持给10亩花地锄草两次,松土一次,他们是横排村以及整个隆回金银花种植区域里最典型的勤劳致富型“花农”。
横排村共有村民170多户,户户都种金银花,少的三五亩,多的十几二十亩,最保守估计,即使在价格很低的年份,全村的金银花总产值也要超过350万元。这是当地群众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脱贫产业,是党委政府科学引导发展起来的富民产业。
时间临近8点,3分地在陈伟华的锄头舞弄下显得平整、新色,高寒山区的太阳紫外线格外强烈,他躲在一棵树的影子里望着自己的10亩花地,盘算着怎样安排好锄草、摘花、烘干和出售。转而又对我们说:“全村这么多人靠金银花吃饭,一定要规范种植和加工行为才行,有必要成立一个具有执行力的金银花产销协会!”
“产销只管生产和销售,关键是要抓好加工环节,要成立协会,还是叫金银花产业发展协会比较好!”一旁联系该村工作多年的乡政协工联委主任阳祝会接着话茬说。
“这个名称取得好,只有保证银花的质量,才能保住群众的“饭碗”,就叫横排村金银花产业发展协会,今天马上组织召开村组党员和群众代表会议,要立即落实才行,花期不等人,银花的事可是横排人天大的事呢!”陈伟华扛起锄头就往回赶。为自家的地忙了一个早晨了,该去忙全村大家伙的事情去了。
陈伟华,一个拥有26年“花龄”的淳朴“花农”,是家庭顶梁柱,又是横排村党支部书记,也是横排村的顶梁柱呢!
陈伟华感言:26年来,我和我的家庭“吃”金银花,“用”金银花,金银花是我的“恩人”,只要自己身体能动,就要坚持种下去。
领导微评:陈伟华是一位因为金银花种植、加工、销售而脱贫致富的典型代表。在金银花种植中,他敢想、敢干、敢于创新;在金银花加工和销售中,他淳朴、实在、诚信;在金银花产业推广中,他不但能自己致富,还能无私带领身边群众脱贫致富。(微评者阳祝会系麻塘山乡政协工联委主任,联系横排村工作多年)